分类:影视/ /1208 阅读
说实话没咋看懂. 双线并进,一条是弟弟(李鸿其演的,我一直以为是张若昀?!?)和哑巴女友的故事,后来以弟弟杀害仇家和发现母亲发臭的尸体结束. 其中结尾是儿子在自己的幻想中与母亲共舞,最终在回归现实(其实我很怀疑哑巴女友是不是想象的?!). 另一条线特别奇葩,讲的是弟弟表姐的男朋友是夜店的男公关,一样遭遇仇家报复,结果没有杀掉仇家,而是与哥哥干了一炮(???),可后来表姐又怀孕了,于是表姐的男朋友朋友在挨了表姐几下开瓶器重击后,又回归与表姐的普通生活(这条线是真的狗血). 整个电影是以李白的一首《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为背景的,然而没文化并没有弄懂,但结合片名来看,估计就是想以夸张的方式表达生活中的一切,醉(以酒浇愁),生(保持活着),梦(幻想破灭),死(人生无常). 可能还是经历不够吧,要再多看片,或许以后能透彻男主以及他的叔叔,只通过这两个人物的语言、形象就奠定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很北京,很久没有听到这样正宗的京片子了,相当痛快;通过鱼缸中鱼的生活,映射了主人公看似无拘无束,其实无法挑战的浑浑噩噩的生活;角色数量不多,但人物关系相互交织丰富,且有层次,不仅表现了男主对亲情、爱情的认知不清和戏虐,还表现了情感遭遇利益时的脆弱;男主角的感情线处理比较有趣,一开片最先令他感兴趣的小卖铺大妈,竟然是最后让他想要表达真情的对象,但这个大妈角色也是本片中最大的情节反转点,算是一部很有趣的荒诞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电影的导演在片中也出演导演,一直和男主出现在胡同拆迁的场地里,除了映射男主在父母 离异去世后的心被迫游离在外、无处安家我猜想也有作为北京人的导演对曾经家园的不舍和留念,每个曾经住在二环里的北京人都会有的情结在哪里才有家的感觉?在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和蔼可亲的老师迪特·巴赫曼帮助他的学生们体会家的感觉. 这些学生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 在退休之前,老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看完这部引人入胜、让人感同身受的纪录片,让人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幸拥有这样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师,冲突就能通过讨论得到缓解,约翰·列侬的"想象"就能成为现实. 导演玛丽亚·斯佩德和摄影师Reinhold Vorschneider向人们展示了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并将其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以至于电影本身几乎具有了某种英雄气概.